爱诗的人是有福的
发布时间:2020-04-26 | 发布者: 东东工作室 | 浏览次数: 次
——在重庆市39中学谈诗撮要
重庆市39中学位于南岸区上新街上,前临汤汤长江,后靠郁郁南山,环境优美,宜乎学习。该校正在创建诗教先进单位,每月举行一次诗歌讲座。11月14日轮到我上阵了。
三年级学生要备战至关重要的中考,听课的就只有一二年级学生,还是把可容纳百人的大教室坐得满满的。校方很重视这一工作,讲座由分管的李校长主持。
我讲课的目的是宣扬诗的魅力,吸引学生热爱诗歌,认识到今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,爱诗都将使之终身受益——爱诗的人是有福的。
我现身说法,以自己的切身经历,来阐述这一主题。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,而准备的材料太多,讲得很匆忙,然而反应还是很热烈,引发多次掌声。
下面摘其要点,以备忘也。
•开场白
今天我在这里延讲,有多重身份:
我当过多年教师,所以有资格做你们的老师;
我的外孙女和孙儿都比你们稍大一点,所以算你们的祖辈了;
但是作为一个老诗人,我更愿意把你们称为“小-诗-友”!
•与诗结缘
那是在遥远的1954年冬天,在北碚磨滩河畔,重庆市农业学校的校园里,我读初三年上的时候。语文教材选用了何其芳《生活是多么广阔》这首诗。先师沈超先生这样解释诗是什么:“当诗人心情十分激动,非吐不快的时候,以富有音乐性的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,就成为诗篇。”
不久,我参加一次植树义务劳动,想到这是为母校留下长久的纪念,心情非常激动。想起沈先生的上述讲解,于是写下平生第一首诗,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,从此与诗结下不解之缘。
•雏鹰折翅
那是1955-1957年,我就读重庆第一师范学校一、而年级的时候。那时提出了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”的方针,促成了中国文艺短暂的春天。我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,并且与班上另外3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“启明社”,准备出版油印刊物。1957年五、六月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两首诗作,受到极大的鼓舞,写诗读诗达到了入迷的地步。我把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《雏鹰》、《试翔》两本诗集。哪知风云突变,就在我踌躇满志,进一步跃跃欲试的时候,厄运来临。试翔的雏鹰铩羽折翅,坠入人生的低谷。其原因就是受反右派斗争余波的影响,我们的启明社被打成“反动小集团”,我没能毕业分配,成为社会底层的贱民。
•在诗歌伴随下度过苦难岁月
在17岁的人生“花季”,就受到如此重大的打击,全靠对诗歌的热爱,支撑我的精神,温暖我的心灵,使我摆脱痛苦,甚至享受欢乐!
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时日,我尽量地搜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,如饥似渴地阅读。同时明知已经没有发表作品的可能,而且写诗好可能带来新的灾难,开始忍不住要偷偷写下内心流出的诗行。为了防止文字狱,我采取了在题材上远离政治的“三弦主义”以自保:“我的竖琴三条弦,爱情友谊大自然。”好在我每次生活变动,总会有几个志趣相投而又忠实可靠的朋友,可以结伴游山玩水,互相交流学诗心得,甚至发抒苦闷,而不怕因谁告密而罹祸。就这样,我在极左的大环境中营造了可以耽于艺术氛围的小气候,从而不断获取心灵的滋补,不断提高文学修养。
这样的日子随“文革”的开始,到1966年暑假就结束了。在极度恐怖中不可能再继续那种相对平稳的生活,只能噤若寒蝉。因为历史的“污点”,不能不担心遭到批斗、抄家,于是万般无奈将历年积累的诗稿付之一炬,包括多年积累的中学阶段作文本。
本来以为这样就与自己钟爱的诗歌断了缘分,哪知因为爱情又萌生了无法克制的写诗是冲动,是我重拾诗笔,悄声歌唱。结果是不可收拾,导致了我人生的第二次诗的创作高潮。当然仍然只能秉承“三条弦”原则,从事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一般也没有风险的“地下”状态的写作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在那时就开始膺服闻一多、何其芳创建新诗格律的主张,并且开始创作实践,走上了这条漫长的诗路。没有诗歌对我的慰藉,恐怕我不是被埋没,就是被毁灭。
不曾想到的是,这样写出来的作品,到了若干年后得见天日,恰恰因为没有着意迎合政治,一味抒写性灵而有了价值,得到了发表、出版的机会,奠定了我得到社会承认、改变自己命运的基础。
•因诗得福
1970年代末期,因为恶贯满盈的“四人帮”垮台,整个中国的命运发生了伟大的转折,许多人的个人命运也随之改写。我当然也不例外。但是这种转折与我的人生理想契合,却不能不归功于诗歌的恩赐。由于思想的解放,文学的道路也空前宽阔,我又有了发表诗歌,显示文学才能的机会。于是我便因此由教师改行担任文化、新闻(报纸副刊)工作,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,一方面也是我个人的爱好得到了满足,长处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和施展的舞台。而这正是对我在艰难困苦之中学诗不辍的回报。如果没有诗歌,就不会有我的今天。我当然终生铭感诗歌,伺奉诗歌女神缪斯,痴心不改。
当然,个人的命运是不能绝对重复的。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吹诗歌万能,希望大家都去当诗人。不是!我是想通过切身的精力,告诉各位学诗的益处。孔夫子曾经说:不学诗,无以言。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能言善道,长于交际。有道是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这是讲,饱读诗书,能够使人风度优雅,气质不凡。而我的体会是:
诗能够——
开发智力,丰富感情,活跃思维;
记录人生,培养美德,提升人格;
倾诉衷情,宣泄苦闷,产生作品••••••
总之,善莫大焉,其乐无穷。
由我个人的遭际,超出诗的范围,可以总结出几条人生的经验:
一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;
二、理想是前进的动力;
三、耕耘是收获的前提。
最后,我留给小诗友们两句赠言:
•读诗,并快乐着;写诗,并快乐着!这种快乐,无与伦比!
•爱诗吧,爱诗的人们是有福的:与诗相伴,受福终生!
——在重庆市39中学谈诗撮要
重庆市39中学位于南岸区上新街上,前临汤汤长江,后靠郁郁南山,环境优美,宜乎学习。该校正在创建诗教先进单位,每月举行一次诗歌讲座。11月14日轮到我上阵了。
三年级学生要备战至关重要的中考,听课的就只有一二年级学生,还是把可容纳百人的大教室坐得满满的。校方很重视这一工作,讲座由分管的李校长主持。
我讲课的目的是宣扬诗的魅力,吸引学生热爱诗歌,认识到今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,爱诗都将使之终身受益——爱诗的人是有福的。
我现身说法,以自己的切身经历,来阐述这一主题。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,而准备的材料太多,讲得很匆忙,然而反应还是很热烈,引发多次掌声。
下面摘其要点,以备忘也。
•开场白
今天我在这里延讲,有多重身份:
我当过多年教师,所以有资格做你们的老师;
我的外孙女和孙儿都比你们稍大一点,所以算你们的祖辈了;
但是作为一个老诗人,我更愿意把你们称为“小-诗-友”!
•与诗结缘
那是在遥远的1954年冬天,在北碚磨滩河畔,重庆市农业学校的校园里,我读初三年上的时候。语文教材选用了何其芳《生活是多么广阔》这首诗。先师沈超先生这样解释诗是什么:“当诗人心情十分激动,非吐不快的时候,以富有音乐性的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,就成为诗篇。”
不久,我参加一次植树义务劳动,想到这是为母校留下长久的纪念,心情非常激动。想起沈先生的上述讲解,于是写下平生第一首诗,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,从此与诗结下不解之缘。
•雏鹰折翅
那是1955-1957年,我就读重庆第一师范学校一、而年级的时候。那时提出了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”的方针,促成了中国文艺短暂的春天。我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,并且与班上另外3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“启明社”,准备出版油印刊物。1957年五、六月我相继在报刊上发表了两首诗作,受到极大的鼓舞,写诗读诗达到了入迷的地步。我把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《雏鹰》、《试翔》两本诗集。哪知风云突变,就在我踌躇满志,进一步跃跃欲试的时候,厄运来临。试翔的雏鹰铩羽折翅,坠入人生的低谷。其原因就是受反右派斗争余波的影响,我们的启明社被打成“反动小集团”,我没能毕业分配,成为社会底层的贱民。
•在诗歌伴随下度过苦难岁月
在17岁的人生“花季”,就受到如此重大的打击,全靠对诗歌的热爱,支撑我的精神,温暖我的心灵,使我摆脱痛苦,甚至享受欢乐!
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时日,我尽量地搜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,如饥似渴地阅读。同时明知已经没有发表作品的可能,而且写诗好可能带来新的灾难,开始忍不住要偷偷写下内心流出的诗行。为了防止文字狱,我采取了在题材上远离政治的“三弦主义”以自保:“我的竖琴三条弦,爱情友谊大自然。”好在我每次生活变动,总会有几个志趣相投而又忠实可靠的朋友,可以结伴游山玩水,互相交流学诗心得,甚至发抒苦闷,而不怕因谁告密而罹祸。就这样,我在极左的大环境中营造了可以耽于艺术氛围的小气候,从而不断获取心灵的滋补,不断提高文学修养。
这样的日子随“文革”的开始,到1966年暑假就结束了。在极度恐怖中不可能再继续那种相对平稳的生活,只能噤若寒蝉。因为历史的“污点”,不能不担心遭到批斗、抄家,于是万般无奈将历年积累的诗稿付之一炬,包括多年积累的中学阶段作文本。
本来以为这样就与自己钟爱的诗歌断了缘分,哪知因为爱情又萌生了无法克制的写诗是冲动,是我重拾诗笔,悄声歌唱。结果是不可收拾,导致了我人生的第二次诗的创作高潮。当然仍然只能秉承“三条弦”原则,从事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一般也没有风险的“地下”状态的写作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在那时就开始膺服闻一多、何其芳创建新诗格律的主张,并且开始创作实践,走上了这条漫长的诗路。没有诗歌对我的慰藉,恐怕我不是被埋没,就是被毁灭。
不曾想到的是,这样写出来的作品,到了若干年后得见天日,恰恰因为没有着意迎合政治,一味抒写性灵而有了价值,得到了发表、出版的机会,奠定了我得到社会承认、改变自己命运的基础。
•因诗得福
1970年代末期,因为恶贯满盈的“四人帮”垮台,整个中国的命运发生了伟大的转折,许多人的个人命运也随之改写。我当然也不例外。但是这种转折与我的人生理想契合,却不能不归功于诗歌的恩赐。由于思想的解放,文学的道路也空前宽阔,我又有了发表诗歌,显示文学才能的机会。于是我便因此由教师改行担任文化、新闻(报纸副刊)工作,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需要,一方面也是我个人的爱好得到了满足,长处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和施展的舞台。而这正是对我在艰难困苦之中学诗不辍的回报。如果没有诗歌,就不会有我的今天。我当然终生铭感诗歌,伺奉诗歌女神缪斯,痴心不改。
当然,个人的命运是不能绝对重复的。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吹诗歌万能,希望大家都去当诗人。不是!我是想通过切身的精力,告诉各位学诗的益处。孔夫子曾经说:不学诗,无以言。这是说诗歌可以使人能言善道,长于交际。有道是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这是讲,饱读诗书,能够使人风度优雅,气质不凡。而我的体会是:
诗能够——
开发智力,丰富感情,活跃思维;
记录人生,培养美德,提升人格;
倾诉衷情,宣泄苦闷,产生作品••••••
总之,善莫大焉,其乐无穷。
由我个人的遭际,超出诗的范围,可以总结出几条人生的经验:
一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;
二、理想是前进的动力;
三、耕耘是收获的前提。
最后,我留给小诗友们两句赠言:
•读诗,并快乐着;写诗,并快乐着!这种快乐,无与伦比!
•爱诗吧,爱诗的人们是有福的:与诗相伴,受福终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