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河南网站建设-郑州网站设计-郑州网站建设-手机建站-郑州建站-上海建站

  •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: 13061801310

当前位置:东东网 > 近期动态 > 美文欣赏 > 正文

专题《中考抒情散文阅读知识梳理》

发布时间:2020-04-26 | 发布者: 东东工作室 | 浏览次数:

一、信息链接

中考信息:

抒情散文阅读的考查点有:

1、结合语境,联系文章内容,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。

2、理清文章思路,概括文章内容。

3、理解文章内容。

4、体会作者情感。

5、分析写法特点,赏析文章写作技巧。

6、表达自我感悟和阅读启示。

注意:抒情散文的考点与叙事散文的考点在大的板块上基本一致,但具体的题型上,解答方法却不完全相同,这体现在文体特征上表现出的不同。

基础信息:

关于抒情散文:

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,往往借助具体的景或物,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。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,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,运用比兴、象征、拟人等手法,或写景抒情,情景交融,或托物咏志,有所寄托,以达到抒情的目的。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、借物抒情、借物喻人、托物言志等几类。因此,对于中学生来说,抒情散文不易读懂。

抒情散文的阅读步骤:

(1)从整体理解文章

阅读抒情散文,要辨其类型,分辨文章表层是写景还是状物,深层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。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情感。

(2)抓线索理思路

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,这一点在抒情散文中表现尤其明显。因此,读懂抒情散文,首要的就是抓住线索,理清思路,从表面看来散乱的材料中弄清作者写了什么,找到内容的共同点,把握文章的表层含义。

(3)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

②从描写中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。作者抒情所借之“景”,所托之“物”,作者在描写时往往倾注了感情,如果描写的是美丽的景象,那一般就是表达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内心的喜悦之情。

体会作者情感是读懂抒情散文的难点,我们总结了抒情散文的一些模式,便于学生去体会掌握。

A.参游式

套路模式:参游起因→依次静赏→赏景联想→离开景点。代表篇目2006年绍兴中考题《月光下的探访》

特点: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,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、抒发感情。

注意: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往往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,移走换景,景不离步;二要注意每进一步,地点的交代明确,描写的虚实,角度;三要注意开头交代缘由的句子,结尾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的

句子。

B.象征式

套路模式:物的概述→物的性格→由物及人。代表篇目是高尔基的《海燕》。

特征:一用物来象征人,形在写物,旨在象征之人;二是卒章显志,篇末点题。

C.感情线索式(并列式)

套路模式:情的缘起→情的积蓄→由情至人→情的归结。以情为线索,来连缀景物。代表篇目朱自清的《春》

特点:看似处处写景物,实是处处借景抒情,作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。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,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。

D.怀念式

套路模式:睹眼前景(物)→思从前景(物)→抒怀念情。代表篇目2006济宁中考题《家园落日》

特点: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,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。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,从一景联想到相关、相似的另一景。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。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、亲友之情的较多。

E.咏史式

套路模式:一语统篇→分叙史实→抚今抒情。代表篇目2006年乐山中考题《武侯祠,一千五百年的沉思》。

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相比,语言更凝练、更含蓄、更优美,结构更巧妙。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,一方面要从语言表达本身去揣摩,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,思想感情等。因为散文的语言,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与优美,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所共同融合成的独特的美感。也就是说语言既有内容上表层深层的含义,还有形式上及作者风格上独特的审美价值。

而写作技巧,主要在于表达技巧及如何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等方面,在表达上如何表现中心,选材组材方面如何为中心服务等。

理清思路首先是理清线索,抒情散文的线索,可能是以 “物”为线索(游记类一般以游踪为线索),也可能是以“感情”为线索。其实,抒情散文都有一条感情线索,只不过它是内在的,深蕴在文章之中的,这个考点往往考查以“事”或以“物”为线索。

2、概括内容,把握情感

这是抒情散文考查的核心,也是中学阶段的难点。阅读时要敏锐地抓住联想内容,因为表面的“景”或“物”不是作者介绍的目的,抒发作者情感才是作者的目的,所以,联想内容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目的,《地下森林断想》课后第三题体现了这个考点。这个考点的题型有“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”,“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”,“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、态度的理解”,试题中也常以“为什么”的形式出现。当感到材料较散,一时读不懂时,去寻找“松散”(表面)材料之间的共同点(内在联系),我们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。

3、品味语言,鉴赏技巧

抒情散文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凝练含蓄优美。语言对情感思想的反映往往是间接的。对语言内容上的把握,既要把握其表层含义,即写出了景或物的特点,也要理解其蕴含的作者的情感;再从形式上去理解(如修辞)表达效果。

技巧赏析要注意赏析的是全文还是局部,是结构还是手法,如,全文往往是表现手法为主,局部往往是修辞手法为重,弄清了方向,再根据对应的方式方法答题,自然会事半功倍。

1.“生命是什么”与“生命像什么”只有一字之差,作者为什么对前者“不敢说”而对后者“能说”呢?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。
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2.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。

(1)多么光明,又多么黑暗!

(2)他说不上快乐,也没有悲哀!

(3)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,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。3.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,正确的两项是(   )

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,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,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。

B关于生命和生命的意义,原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,但作者却能深入浅出,娓娓道来,在说理方法上与鲁迅先生的《拿来主义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,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,如“平沙斜阳芳草里,看到了夹岸桃花”,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。

D本文结构严谨,开合自如,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,如结尾一段中说“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”,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。

E本文反复说“我不敢说来生,也不敢相信来生!”,又说“我们是多么卑微,多么渺小”,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,应作正话反说理解。

4.对“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,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;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,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!”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 )

A.揭示出生命的真谛,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。

B.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,克服一切困难,排除一切干扰。

C.成了死湖和空壳,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,不必遗憾。

D.只有不断流动,生命之水才有活力;只有不断生长,生命之树才能常青。

 6.请用“生命像……”开头,写几句话(30—50字),表达你对生命的理解。(文中的比喻和上题中推断的比喻除外)

 1.“生命是什么”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,而“生命像什么”则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,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角度,引出了下文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,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。

2.(1)“大海”作为生命的归宿,“光明”象征生命达到辉煌顶点,“黑暗”表示生命的终结。

(2)生命是一种过程,生生不息是自然规律,显示了“生而何欢,死而何惧”的平常心。

(3)希望人们能承受更多的与生命相生相伴的快乐与苦恼,用以构筑一生的完美。

转载请标注:东东工作室——专题《中考抒情散文阅读知识梳理》